核心提示: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說,人類面部表情符號首先源自本能的生理反應,隨著社會發展,才逐漸賦予了更多社會意義。
“喜怒哀樂”面部表情符號,傳遞著豐富多樣的信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說,人類面部表情符號首先源自本能的生理反應,隨著社會發展,才逐漸賦予了更多社會意義。
美國俄勒岡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最新心理科學指南》雜志上報告說,恐懼等表情符號能幫助靈長類祖先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因為恐懼所伴隨的精神高度集中、眼睛睜大等生理現象,有助于他們隨時對突發狀況作出反應。研究人員阿齊姆·謝里夫說,面部表情符號與某些生理原因相關。例如,“面露喜色”能增加體內睪酮等激素含量。
報告指出,出自本能的面部表情符號具有跨文化和跨物種的特性,研究人員在猩猩等猿類身上也發現了相似的表情符號。只是伴隨社會中的生存交往,人類的面部表情符號開始承擔更多社會性意義,導致特定的表情符號傳遞相對應的情感信息。
此前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已表明,人類的面部表情符號具有普遍性,無論是在原始部落還是現代社會,人們用面部傳達喜怒哀樂的方式極為類似。謝里夫說,這從另一方面表明面部表情符號最初為生理反應,逐漸演化為社會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