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濟源的小學生展示自制的安全教育童謠。呂劍平攝
從早些年傳唱的“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起炸藥包”,到近來作業本上悄然出現的“人生目標:向錢看,向厚賺”等“潮人語錄”,校園童謠正在發生著一種值得關注的變化。
童言無忌,這些聽起來“很酷”的灰色童謠,在孩子們以之取樂、釋放壓力、彰顯個性的同時,也傳遞著消極、偏激、暴力和拜金主義等不健康的東西。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可塑性極強,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些童謠如同大氣中的PM2.5,在不經意間,污染著校園環境,侵蝕著孩子心靈。
1.
校園,灰色童謠為何“繁榮”
孩子宣泄不滿、排遣壓力的途徑
今年35歲的王女士是北京市的白領,常和朋友用手機短信交流“段子”,因為新奇、好玩,“搞怪”的話成為枯燥平淡生活的調味品。但自從發現上小學的兒子作業本上印著“有錢人終成眷屬”、“我不是個隨便的人,隨便起來不是人”后,她便不那么“淡定”了。王女士在兒子學校附近的小賣部轉了轉,發現印著新奇語錄的本子深受孩子歡迎,被認為“很有個性”,如果看不懂這種“潮人潮語”,會被同學們視為“老土”。“孩子這么小,如果受到不良影響怎么辦?” 雖然“勒令”兒子換了本子,王女士依舊感到不安和擔憂。
“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里,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松;父母不在,數我最兇,拳打腳踢發泄一通……”這首被改編的《真心英雄》,不少孩子唱得聲情并茂。繁重的課業負擔,嚴苛的老師家長,是灰色童謠不變的主題和攻擊的靶心。比如“作業最多的人是我,書包最重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
童謠的調侃、幽默,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內心的無奈。“一個10歲的孩子,每天家庭作業熬到晚上9點多,周末還要參加不同的輔導班,孩子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字就是‘累’和‘煩’”,一位小學老師說。升學考試壓力沉重,校園中又沒有相應的釋放渠道,童謠就成了孩子們宣泄不滿、排遣壓抑情緒的途徑。另外,除了上課就是考試的學習生活,也會讓活潑好動的孩子感到枯燥乏味,這樣一來,搞怪、好玩、順口的童謠流行起來就不足為奇。“灰色童謠反映了孩子壓力較大,不太善于正面發泄,就用這種方式消消氣。大家哄然一笑,很是開心,這和成人的需求一樣。”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分析道。
“某女生找老公要求:要帥氣,要有權,要有錢……請回答你會對她說什么?”這樣一串讓人哭笑不得的文字,竟然印在擺放于文具柜臺的作業本上。不知何時,“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坐在單車上笑”的拜金主義,也悄悄潛入校園?;疑{的出現,盡管有教育滯后、兒童社會化加快等諸多因素,但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因為校園永遠都不是一塊與世隔絕的凈土,而恰恰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擠走了學者,緋聞代替了事實,娛樂覆蓋了文化”,在大眾文化越來越娛樂化的今天,我們的大人們不能一邊編寫轉發著不良手機段子,一邊責怪孩子們心靈“不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