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聊一聊抑郁癥。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張進所著《渡過:抑郁癥治愈筆記》(中國工人出版社)一書。
沒有杜撰的成分,請放心閱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感覺患抑郁癥的人越來越多了?
事實的確是這樣的。相關閱讀:www.hotessay.cn/news_show.php?id=722
北京安定醫院專事精神類疾病臨床治療的姜濤主任講道:“診治精神類疾病24年了,這幾年,感覺抑郁癥患者數量在大幅增加。
有兩個原因:一是診斷標準變化了,過去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過于寬泛,對抑郁和心境障礙的診斷標準過于嚴格,很多心境障礙患者都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現在就給他們摘掉精分的帽子,回歸為抑郁癥。
二是這幾年抑郁癥的發病率確實逐年上升,大概以10%的速度在增長。”

我們知道一些名人患有抑郁癥。如三毛、張國榮、張純如、崔永元等。
微博上關注的名人也會在博文中透露自己曾患抑郁癥,并分享與抑郁癥做斗爭的經歷。
當我們看到名人因抑郁癥離世的新聞,我們會感到震驚和難過。
其實,我們離“抑郁癥”并不遙遠。
每個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癥。
學習外語的人,有更多機會出國。
我們的讀者中,也有不少是留學生。
留學生同樣是抑郁癥的高發人群。
2013年5月1日,《中國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正式實施,確立了精神衛生工作的主要方針是——預防。
做好預防的前提是對精神、心理疾病充分、正確的認識。
但是,我們對抑郁癥的了解還不夠。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個令人頭痛的疾病——抑郁癥。
沒錯,抑郁癥不是簡單的“壞情緒”,而是疾病,它和其他疾病一樣,有著完整的生化過程。
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殺率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抑郁癥是最能摧殘和消磨人類意志的疾病,它對人類生命和財富造成的損失是災難性的。
由于抑郁癥的病狀常常被軀體疼痛所覆蓋,90%左右的抑郁癥患者不能意識到自己可能已經患病并及時就醫。
預計到2020年,在全球范圍內,抑郁癥將成為第二大致殘疾病。
下面不是故事,而是真實的人生:
Part
1
我關注了一位時尚博主。他從國外名牌大學畢業后回國創業。
在我看來,他有令人羨慕的履歷,也會有美好的未來??墒?,他的事業剛剛起步之時,逐漸停止了博客的更新。
后來,他的同事代發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中記錄了他患病的心路歷程。
在文章中,他寫道:
終于理解了留學時為什么身邊朋友感到痛苦,原來當時自己的安慰很無力、很輕飄飄;理解了為什么他們會突然消失,不再與自己聯系;理解了小時候父親的喜怒無常。
每天早晨清醒的那瞬間,發現自己還活著就很痛苦,父親安慰說:“那我們只過下午和晚上。
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安慰。”

Part
2
我的一位朋友W口述道:“我有一個同學突然疏遠自己很長時間,拉黑了我的微信。好久之后才恢復聯絡。
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朋友“失聯”是因為患了抑郁癥。不敢看我們的朋友圈,索性就全部刪除了。
抑郁癥嚴重的時候,他還做出自殘行為。
現在身上還有傷疤??戳司托奶?。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很多愛。
我愿意去關心幫助患抑郁癥的朋友,但是,內心擔心自己被那種低落的情緒‘反噬’。”

看了以上兩位的“真實人生”,
我們會想:到底為什么人會患抑郁癥?
為什么看起來很幸福的人也會患抑郁癥?
讓我們來了解抑郁癥的五個影響因素。
01
貧困
研究已經證明,貧困是抑郁癥的一大誘因。貧困使人抑郁,抑郁使人更加貧困,二者交互作用,導致精神障礙與孤立。
因為貧困,他們的痛苦不為人所知。
如果我們去醫院候診大廳看一看,應該會發現:前來看病的人們來自全國各地,舟車勞頓輾轉來到這里求醫,局促不安又愁苦不堪。

02
遺傳基因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于遺傳因素和抑郁癥的內在關聯,還不能給出科學的解釋。
但是,遺傳因素對于抑郁癥致病有重要作用這一觀點,一些醫生達成了共識。
上海精神科顏文偉醫生認為,在全世界人口中,大約有5%-10%的人有這種遺傳基因,容易得抑郁癥;
北京安定醫院姜濤醫生他給了我們一個數據:抑郁癥的遺傳度達到80%。
所謂“遺傳度”,是指如果你攜帶致病基因,那么發病的可能性達到80%。
03
性格因素
這點尚無科學解釋。但心理學認為,自責、自罪最容易破壞人的心理結構,它構成一種內在懲罰機制,對自身進行譴責和制裁。
抑郁癥患者的壓抑、自卑、自我評價降低、活力下降,多來源于此。
不同的人有各式各樣的性格特點。相對來說,簡單、敏感、自尊、固執、要強、好勝、求全、習慣于克己、內疚、自責、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郁癥。

04
環境因素
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它們應該是以情緒為橋梁,作用于神經遞質。
如果多個不同方向的壓力蜂擁而至,并且這些壓力彼此交錯排斥,即使委曲也不能求全,抑郁癥就會在此時登堂入室。
05
創傷性突發事件
失學、失業、失戀、親人去世、炒股失敗等。不過突發事件只是刺激因素,不是真正的病因。
抑郁癥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只是簡單的心理疾病,而是某種異化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了內心的分裂和背叛。

留學生患抑郁癥,可能是因為:
1. 經濟上的負擔,并不是所有留學生都是輕輕松松出國留學的。舉全家之力出國的情況下,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
2. 在國外,語言關難攻克,上課聽不懂老師授課,學業壓力大,陷入惡性循環。
3. 以為能交到朋友,但是卻受到各種阻礙,低于內心期望值,自我懷疑,失去信心。

4. 過去有一些沒有被解決的成長問題。比如,曾經很差勁的班主任或者某位老師做過傷害自己的事,即使是陳年舊事,沒有被解決的問題,沒有收到過的道歉,還是會浮出水面,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
5. 過于理智地考慮目前的狀況,認為自己沒有退路,留學把自己封閉在了一個地方,不能放棄高昂學費,辜負父母的期望。

了解抑郁癥的癥狀:
抑郁癥有三大核心癥狀,即抑郁“三聯征”和七條附加癥狀。
重度抑郁癥包含至少2個核心癥狀和2個附加癥狀。
抑郁“三聯征”
1. 情緒低落
表現為感覺生活沒意思,高興不起來,特別是興趣與愉悅感喪失,郁郁寡歡,痛苦煎熬,度日如年,不能自拔。
2. 思維遲緩
表現為腦子不好使,記憶力減退,思考問題困難,覺得腦子空空,變笨了。
3. 運動抑制
表現為運動機制受限,精力減退、不愛活動、走路緩慢、言語減少等。

7條附加癥狀:
1. 自信心喪失和自卑;
2. 無理由的自責和過分的自責感;
3. 反復出現自殺的念頭;
4. 精神運動性改變,激越或延遲;
5. 睡眠障礙(失眠,早睡或嗜睡);
6. 食欲改變(減少、增加或暴飲暴食);
7. 身體不適,功能性疼痛(惡心、口干、頭疼或關節肌肉疼痛)。
需要警醒的是,還有一種“非典型抑郁癥”,可能只表現為軀體癥狀,比如身體的不適、疼痛等,而并無明顯的情緒障礙。這些軀體癥狀與一些生理疾病的癥狀相似,又稱為“隱匿性抑郁癥”。
治療與預防
如果懷疑自己患病,一定要到三甲醫院接受正規咨詢和治療,根據遺囑選擇適合自己癥狀的治療方法。接納自己,給自己時間。
如果想要預防抑郁癥,可以參考如下六點:
1. 一定要擠出時間來鍛煉身體。
2. 密切觀測睡眠,努力保證足夠睡眠。
3. 科學管理日常事務。
4. 學會釋放壓力、調節情緒。
5. 學會取舍,學會放下。
6. 尋找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