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動輒過萬元 高價早教胎教這錢花得值嗎?
此前,本報視點版關注了校外培訓班的問題,不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些家長選擇校外培訓的初衷。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種心理已經擴展到了孩子學齡前階段甚至懷孕階段,一些早教機構和胎教研發商家,正在針對家長們的這種心理,開設各類課程,推銷各種產品,而年輕媽媽們竟趨之若鶩。一些父母反映,為孩子投入胎教和早教上的費用早已超過10萬元。家長如此花錢,到底值得嗎?
動輒過萬元的早教課
自社交媒體軟件廣泛應用之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已變得越來越透明了。不少人通過發朋友圈、發微信群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也有一些人被拉進各種微信群里,觀看別人的生活,評價別人的行為,包括別人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家長群、學校群、社區群、商家群層出不窮的當下,父母們不得不受他人的影響。
這時候,一類“特殊的家長”誕生了!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簡單粗暴,就是舍得花錢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服務,讓孩子去上各種培訓班和輔導班、參加各類競賽、拿到一摞摞證書……這讓其他為人父母者為此感到恐慌,這類人就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別人家的父母”。在社區花園里,時常能聽到或看到他們的孩子背著書包去參加各種培訓班;朋友圈、微信群里時常有他們的孩子參加比賽獲獎的照片和視頻。這種分享讓普通家長有些羨慕、嫉妒,也有些不安。一些家長自問:同為父母,我是否做得不夠好?
“別人家的父母”不僅成為社區花園里的明星,還會成為商家推銷各類培訓班時口中的榜樣。河西區居民陳浩宇(化名),每個周末都會帶孩子到一家商業綜合體玩。孩子剛兩歲半,還沒到上幼兒園的年齡。在商場里,陳浩宇經常碰到一些商家推銷員,他們會攔住顧客的去路,賣力地推薦各種英語早教、游泳培訓和親子早教機構的產品。這常常令小陳心生厭煩:“孩子還這么小,正是玩的時候,有必要去上早教班嗎?”
當營銷員搬出“別人家的父母”時,陳浩宇也動搖了,他帶著孩子去參加了一堂英語早教班的試聽課。培訓機構的營業面積有兩百多平方米,裝飾得異常華美,而它們的招牌更是顯眼,“國際”“高端”“美式”“超前”等字眼十分醒目,讓人覺得在此能享受到貴賓般的服務。而收費則實在不菲,三個月早教培訓課的收費為2萬元左右。
試聽時,陳先生發現,帶著孩子讀英語的并不是資深外教,而是一位不足30歲的年輕中國老師,有無教師資格證無法判斷。這樣的情況和“國際”“高端”的廣告宣傳語相符嗎?看到家長的疑惑,培訓機構服務人員拿出了這位講師的畢業證,顯示該老師擁有海外留學經歷:“您放心吧,我們的教師都是經過專門課程培訓的,完全按照美國的課程體系和標準來教學。不管什么樣的老師,只要按照我們的標準授課,孩子就能最快、最好地掌握英語。”
兩歲半的孩子,學起英語來肯定吃力。當孩子在培訓機構認識了26個英文字母,而回到家里開始學習拼讀漢字時,陳先生發覺不對勁兒了。漢語拼音與英語字母的發音是不一樣的,孩子先學了英語之后,在學漢語拼音時便出現了疑惑和干擾。小陳覺得,孩子還是不應該先去學英語。
考慮再三之后,陳先生退掉了孩子的早教英語班。但是,這家培訓機構仍在大力招生,還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那兒學習。一家本地網站顯示,目前天津的早教培訓機構已達300多家,絕大部分使用國外教材,平均一期課程(3個月左右)的花費在1萬元以上。
如此胎教引發家人矛盾
時下,讓兩歲多的孩子參加英語早教班已不算稀奇事,起跑線早已進一步提前到了女人的懷孕期。不少家長恨不得讓孩子能在出生前就成功“搶跑”。
西青區居民何月英(化名)今年35歲,去年底懷上了二胎。最近,她在網上查閱了各種分享“胎教”的帖子后,花費了數千元網購了一款胎教產品,這引發了她與家人之間的矛盾。
何月英出生自農村,通過努力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大學畢業后,來到天津一家文化類企業工作,自此在津扎下了根。8年前,她生下第一個孩子,丈夫的家人幫忙照看,讓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各種新興傳播方式的推廣,何月英所在的單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效益開始滑坡。2017年,何月英在經過長時間思考后決定辭職,另尋工作。然而,34歲的她,在職場上和年輕人相比既無體力優勢,在技術和經驗方面也處于劣勢。這讓她在再度求職時很不順利。
焦慮之下,何月英在與家人商量后,決定先放棄求職,再生一個孩子。生第一個孩子時,她還年輕,沒什么經驗,大事小事都咨詢家中長輩,沒花什么錢。而這一次,何月英特別留心,一方面自己已屬大齡產婦,需要特殊照顧;另一方面,她沒有了工作的牽掛,能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的身上。
一有空閑時間,她就登錄各種媽媽論壇、加入各種媽媽群,瀏覽其他媽媽生育孩子的經驗。這一看不要緊,她發現自己當初生第一個孩子時太“粗心大意”了。有很多媽媽買了防輻射服,以避免電腦輻射,而她以前根本就不了解這回事。趕緊地,她從網上購買了一套,花費1288元。
還有很多媽媽分享胎教的經驗,說聽音樂能刺激胎兒的大腦發育,讓孩子更早感知藝術的美妙,有助于孩子的發育和成長。她又趕緊上網搜索,花費600多元購買了一套胎教音樂CD,每天晚上放給肚里的孩子聽。除了胎教音樂,還有媽媽分享使用胎教玩具的經驗,發光的玩具緊貼在肚皮上,能讓孩子感知光的溫暖。為此,何女士就又上網購買了500多元的胎教玩具。
這還不夠。有媽媽分享經驗稱,爸爸那富有磁性的聲音,才是胎兒最好的胎教音樂,應該讓爸爸朗誦詩歌或說話給胎兒聽,提早與孩子交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溝通能力。于是,何女士又上網購買了適合胎教的詩歌、散文,每天晚上讓丈夫誦讀。
如此用心的胎教,卻讓何月英的媽媽感到不滿。她不止一次地問女兒:你這么做有必要嗎?當初我懷你的時候還照樣下地干農活呢,哪兒聽過什么音樂、搞過胎教,你后來不也考上大學了嗎?你丈夫每天工作很累,需要休息,你可別這么折騰了。
何月英也是一肚子委屈:畢竟30多年前,大部分人還是農民,而時代發展太快,如今大部分人都是城市居民了。因此,養育孩子的觀念也要跟上時代,再也不能以農民的方式養育孩子了。
在何月英的心里,還有一個原因促使她對養育孩子格外上心。過去的一年,令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夠完美。雖然當年考上了名牌大學,但就讀的專業和從事過的職業已陷入了窮途末路,不知以后的職業該如何選擇。她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強過自己,要么留學,要么讀更好的專業,確保未來不會失業。她把這種期盼完全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
照搬國外課程是否合適
在社交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已越來越難以保持一顆平常心,他們總能在朋友圈或微信群里、在網絡論壇里,看到別人養育孩子的方式。這種信息的分享,讓更多的家長有了參考他人經驗的機會,紛紛加入互相學習、競爭的浪潮中。至于孩子是否真的需要上早教班,卻沒人關心。
針對學齡前教育,國務院近年來發布了《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但是,針對0-3歲的早教以及更早的胎教市場,政府部門從未制定過相關的指導性文件,也從未鼓勵和提倡過對孩子進行早教和胎教。
商業機構開發此類業務,各行其是,并無科學的標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前早教機構大力推行的“蒙臺梭利”等課程,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但其是否適合中國孩子,只能聽任商家的自我吹噓。胎教機構推出的胎教音樂產品,絕大部分是如莫扎特、肖邦、貝多芬等音樂巨匠的古典樂曲,幾乎沒有中國歌曲入選。早教和胎教產品不僅收費昂貴,其使用的課程、選用的音樂還存在盲目照搬國外產品的問題。家長們爭相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完全用國外的課程、國外的音樂加以培養,一些家長對此深表憂慮,是否物有所值是一個問題,而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更是一個問題。
為什么在早教這樣一個如此重要的領域,很多機構盲目引用外國的課程與教材教育我們的孩子?這經過科學的論證嗎?類似這些問題,都值得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思考。面對早教市場越來越強大的需求,我們的教育專家和文藝工作者,也應該抓緊研發出適合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優秀作品和課程,這同樣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