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why8v"><noscript id="why8v"></noscript></table>
    <pre id="why8v"><s id="why8v"><menu id="why8v"></menu></s></pre>

    首頁 >> 教育 >> 育兒 >> 家庭教育 >> 正文
    • “幼兒教師”之十:《“神童”是不能“復制”的》

    • 時間:2018-04-16 新聞來源: 熱點資訊網
    •  前言

       
      昨天晚上,在博客中有一位年輕媽媽問我,怎樣看待德國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的?
       
      我不好對這個問題進行直接的、正面的回答。重新發表這篇文章,予以回答。
       
      順便提醒關注“神童教育”的年輕朋友:市面上的《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有很多個版本。多數都是偽造的,只有一本是真的。要擦亮眼睛,慎重選擇,免得以假亂真,上當受騙。
       
      《“神童”是不能“復制”的》
       
      近些年來,通過各種大眾傳播媒介,接連不斷地有人推出“培養神童”的所謂“方案”、“工程”、“行動”、“教室”、“搖籃”之類。有的人拍著胸脯自我吹噓“揭開了神童之迷”云云,鼓吹“0歲識字,3歲掃盲”,“兒童個個都是神童”,“讓神童進入千家萬戶”;也有的人大言不慚地吹噓:“從我這個幼兒園出去的,個個都是神童”,等等不一而足。
       
      似乎他們是制造“神童”的“魔術師”,所開辦的培訓班、幼兒園或小學,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廠”,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是神童的“批發站”!
       
      其實,這些說法并不科學,沒有任何事實和理論根據,是自吹自擂,是制造“神話”,是鼓吹“現代迷信”,全是根本無法兌現的虛假廣告詞。
       
      一、何謂“神童”?
       
      何謂“神童”?在中國也叫“奇童”。國外則叫“天才兒童”。就是指那些特別聰明的孩子。如古人所說:“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于襁褓,穎悟發于齠齡”??梢哉f是絕倫逸群,超凡入圣的孩子。
       
      我認為,“神童”除了“智力發展水平大大超過同齡人,在某一方面顯示出非凡才能”這個顯著特征以外,還隱隱約約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除了家庭環境和教育以外,似乎還有某種“沒有被揭示出來的原因”,使人感覺有點兒“神秘”。如孟子所說:“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就是說,“神童”的“神”字,有雙重含義:一是“神奇”,出奇的聰明;二是“神秘”,出奇聰明的原因還摸不透。
       
      這種既“神奇”,又“神秘”的孩子,從古到今,的確都曾出現過。比如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所說的宋朝金溪方仲永,他家祖輩務農,從沒有人接觸過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傻剿奈鍤q時,卻出人意料地能寫出非常好的詩來,并且“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時人感到非常驚訝,甚至不可思議。
       
      再此如現代,山西夏縣有個叫申克功的孩子,1980年9月,他11歲時,參加了山西全省1260多名會計人員的心算比賽。他心算了許多整數、小數、分數等多位的四則與乘的開方運算題,既快捷又準確,其速度竟然能超過袖珍電子計算機;同年10月,在北京中國農業銀行舉行的一次表演中,他僅用20秒時間,就準確無誤地心算出“625”這個數的8次方的答案:14551915522836685180640625,這個答案竟然是一個26位數!而他的父親是山區農村的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獸醫,并不懂得什么“速算”;他的老師也不具備這種專門技能和特長。就是說,申克功的神奇究竟是先天遺傳的原因,還是后天教育的原因,至今沒有答案。
       
      迄今為止,從所掌握的情況看,那些“神童”的家庭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足以使他們具有那么神奇和令人不可思議。正如國外一些長期從事這類研究的科學家所得出的結論說:
       
      “兒童的智力早熟,是一種真正的自然之迷。”
       
      “神童之謎”在世界范圍內至今都未被解開。
       
      沒有揭示出來的原因,并不等于不存在。不能認為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恰恰相反,這正是唯物主義的觀點,是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近年來我國有人吹噓說已經“揭開了神童之迷”,那不是事實,是在欺騙輿論!
       
      二、“神童”只是鳳毛麟角
       
      類似這樣的“神童”,古今中外,確實出現過。但是,真的能稱得上是“神童”的,那只是兒童中極個別的,鳳毛麟角。不能把“神童”這個概念任意“泛化”,把概念的“內含”和“外延”任意擴大,隨意夸大事實。更不能“偷換概念”,把那些任通過“強制性”的、“掠奪式”的所謂“智力開發”,超強化訓練,能提前認識千八百個漢字或有點兒什么特長的孩子,也都稱之為什么“神童”。
       
      學齡前兒童認識個千八百個漢字或有點兒什么特長,并不是什么難事,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古今中外,屢見不鮮。經過—定的培養、訓練,差不多所有沒有生理缺陷的孩子,都有可能做得到。
       
      那些孩子只能稱之為“比較聰明或很聰明的孩子”,不能稱之為“神童”、“奇童”、“天才兒童”。因為他們既不“神奇”,也不“神秘”。如果把那些比一般孩子“稍微聰明一點”的孩子,都稱之為“神童”,就像某個人所吹噓的那樣:神童可以“進入千家萬戶”,“兒童個個是神童”,那就太庸俗化了。要是“兒童個個是神童”,實際上也就無所謂“神童”了。
       
      然而,我們有的家長,由于望子成龍心切,甚至達到“心急火燎”的程度,在某些人所做的“神童教育”廣告的煽動和撩撥下,幾乎達到了“饑不擇食,慌不擇路”地步;再加上又不大懂得教育和心理科學,“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長眼里出神童”,怎么看自己的孩子,也覺得是個神童的“坯子”。于是,便在誘人的廣告詞的誘惑和慫恿下,不惜重金,盲目加入到“制造神童”的行列,對孩子進行超強度的、“掠奪性”的所謂“早期智力開發”。
       
      把普通的孩子當成“神童”來“強行開發”,那只能使孩子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不會有好的結果。
       
      事實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已經有許多家長終于醒悟了過來,大呼上當。
       
      三、“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必須明白,即或是有的孩子經過超強度、單一的訓練,在某一個方面的智力發展水平上超過了一般同齡的孩子,但由于是以犧牲其他方面的發展為代價,通過“揠苗助長”得來的,那是虛假的“泡沫優勢”,不會保持很長的時間,更談不上發展的“后勁”。
       
      就是那些被大眾傳媒“炒”得“燙手”的真正的“神童”,沒有過多長的時間,大都由“神童”回歸到了“凡人”堆里,終歸沒有逃脫“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20歲成庸人”的厄運。
       
      比如,1985年武漢大學少年科技預備班破格錄取的第一名正式學員、當時引起全國轟動的5歲的小男孩津津。他半歲時就能用漢語、英語說出物體和玩具的名字;兩歲時能用英、漢語對話;4歲時就能背誦幾十篇長篇古詩文,能借助英漢字典閱讀英語科普讀物,能解某些初中二年級以上的數學難題;5歲就被重點大學錄取,那可真是“貨真價實”的不可多得的“神童”!記得當時被人“炒”不亦樂乎,盡人皆知。事過二十多年,他大概也有三十歲了,現在怎么樣了?當年那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神童”上哪里去了?恐怕早就“泯然眾人矣”。
       
      再比如,在40年前,國際上知名度極高的韓國神童金雄鎬,出生3個月時就會叫“爸爸”、“媽媽”,1歲時就能演算高等數學微積分,兩歲時就已會讀寫2500個漢字,10歲時智商高達210,是常人的兩倍還多。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趨于平常,在參加1979年高考時,他的平均成績只有65分,在2763名被大學錄取的名單中,僅位居2400名,屬于末等。1990年有報導說,時年27歲的金雄鎬,已成為—個極為普通的青年。
       
      許多事實表明,就真的是“神童”,也不見得都能成“大器”。真是被看問題透徹的中國古人說中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四、“神童”是不能“復制”的
       
      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神童”的成因,眼下,社會上有—種頗為流行的、似乎是“無懈可擊”的說法:“人是環境(包括教育)的產物。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是環境和教育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神童’當然是培養出來的。”
       
      猛一聽,這種說法似乎很科學,很有道理。其實,這僅僅是一種“推理”、“推測”而已,并沒有充分的事實依據。如果這種推理成立的話,家長或教師只要能培養出一個“神童”來,那么他就能培養出第二個、第三個“神童”來。
       
      然而,事實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古今中外的“神童”,絕大多數都有兄弟姐妹,可成為“神童”的,往往是—個家庭里只有他(她)“那一個”,在同一個家庭里,并沒有發現所有子女全都成為“神童”的“神童家族”、“神童世家”的記錄。
       
      2003年,經過多年的奮斗,我在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國神童》(七冊)叢書,收集、介紹了我國古代333個神童。中國古代,獨生子女家庭很鮮見,基本上都是多子女。沒有一個家庭在兄弟姐妹中同時出現一個以上的神童,這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十九世紀初期,德國鄉村牧師卡爾.威特的兒子小威特,八九歲時,就能說6國語言,通曉一般自然科學知識,尤其擅長數學。9歲就考入萊比錫大學,后又轉入洛廷根大學。由于學識淵博,14歲便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后,又被授予法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教授。在瑞士教育家裴斯特洛齊的勸說下,老威特還把他將兒子培養成為真正“神童”的“經驗”,寫成了—部題為《卡爾.威特之教育》的書,至今還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要說能夠“成批地制造神童”的話,那位老威特先生,應當說是最有資格了。然而,在他的后代中,并沒有發現他再培養造就出第二個“神童威特”的記載。如果有可能的話,老威特何樂而不為呢!看來,不是“不為”也,而是“不能”也。
       
      由此,我大膽地提出一個論斷:
       
      “神童是不能復制的。”
       
      我的這個觀點,我不認為是唯心主義的。我是說,“神童”的形成,除了有良好壞境和教育方面的原因之外,也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機制方面的原因。而后者,甚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假設”,雖然尚未得到證實,但并不等于不存在。
       
      五、破除對“神童教育”的謎信
       
      一般人與人之間生理機制上的先天差異,是微乎其微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和搬運夫之間的原始差異”,只不過就像“家犬和野犬之間的差異”。
       
      但也不能否認,極個別人的生理機制與一般人的先天差異確實是很大的。比如,國外就有科學家經過解剖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構,就是與眾不同。最近,醫生對我國“國際象棋皇后”謝軍的大腦進行檢查時,也發現了同樣的跡象。
       
      必須承認、正視這—點。要不然,就無法解釋“出生于并且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接受同樣教育的親兄弟姐妹,智力發展水平差別很大甚至相差懸殊”,這種非常普遍的事實。
       
      我并不否定教育和環境在人的智力發展中的作用,而推崇“遺傳素質決定論”、“宿命論”,被無所作為的思想所桎梏,從而放棄對孩子的培養教育。
       
      我是希望普天下所有做父母的,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既要重視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充分發揮家長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又不要相信“教育萬能論”和“環境決定論”,無限夸大教育和環境的作用,完全否定遺傳素質的作用,從而對孩子進行“掠奪性”的、“強制性”的所謂“智力開發”。
       
      我希望家長和教師要克服浮躁心理和不切實際的幻想,破除對“神童教育”的謎信,趕快從黃粱美夢中驚醒,回到現實中來。還是把孩子當成普通兒童,從實際能力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扎扎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培養、教育、訓練。不要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驅使下,硬是“趕著鴨子上架”,做揠苗助長的蠢事。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 熱點資訊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 編輯QQ:2424125586 投稿郵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gceez.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熱點資訊網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互聯網服務中心 京ICP備19006392號-5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亚洲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40 亚洲天堂无码 少妇偷人一级毛片免费看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table id="why8v"><noscript id="why8v"></noscript></table>
      <pre id="why8v"><s id="why8v"><menu id="why8v"></menu></s></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