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 習 生 王方然 廣州報道
理財產品有多火熱,從科創板公司近期的舉措可見一斑。
近日科創板新股容百科技發布公告,宣布公司將使用額度不超過人民幣8億元的部分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于投資金融機構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協定存款等,使用期限為12個月。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有1023家上市公司組成了“千家軍團”,發布了8014條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涉及金額5340億元。
千家理財大軍
8月6日方邦股份公告稱,擬定使用額度不超過人民幣9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其認為,本次現金管理方式為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發行主體為有保本承諾的金融機構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包括結構性存款、協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資產組合保本型理財產品,其中資產組合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購買余額不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投資風險較小,在公司可控范圍之內。
8月6日,華培動力與興業銀行簽署了《興業銀行企業金融結構性存款協議》,用2.55億閑置募集資金購買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為3.85%,到期日為2019年11月4日。這已經是華培股份今年第三次購買理財產品。
根據同花順統計,今年已經有1023家上市公司發布了8014條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涉及金額5340億元。預期年化收益率在3%-5%間的理財產品占比最高,達到77.72%。
除了銀行理財之外,一些激進的公司,甚至涉及權益產品。近日,展鵬科技連發兩則公告稱,公司以自有資金1500萬元認購百億證券私募上海保銀投資旗下的兩只產品,希望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兩只基金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二級市場股票、債券、期貨、現金管理等金融工具。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能否認,部分上市公司的確是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出發,在監管規定之內,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但是這種行為成為一種“氣候”,上市公司大手筆扎堆購買理財產品顯然就不合情合理了,上市公司本來應當將募集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項目中去,而現在大多投資了“金融產品”,使得資金空轉,有“脫實向虛”跡象。從長遠看不僅不利于公司自身的發展,對于實體經濟也是一種傷害。
中信建投分析師夏敏仁則認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購買理財產品的整體規模不大,且安全性較高,并未影響上市公司主體業務的穩健經營,應理性看待。
首先,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可以幫助其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是一種正常的現金管理需求。其次,大多數上市公司只是把購買理財產品作為現金管理手段,不存在資金大面積脫實向虛的跡象,理財產品的短期性為流動性和安全性做了保證。再次,上市公司將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是對股東負責的一種體現,可以有效盤活存量資產。
超募資金多是理財來源
參與投資理財的公司多是2018年以后上市的次新公司,如上述提到的容百科技、方邦股份都是今年7月22日才剛剛登陸科創板的新??;華培動力也是今年1月中旬上市。
從理財資金來源來看,絕大多數都屬于超募資金,其次則是自有資金。以方邦股份為例,其首發募集資金為9.79億元,根據招股書披露,募集資金將投資3個項目:撓性覆銅板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屏蔽膜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不過錢剛到手,卻用9個億進行投資理財;容百科技的情況也如出一轍,其募集資金凈額為11億元左右,也用8個億計劃投身理財。
實際上,銀行理財也是改善上市公司業績的重要法寶。以西安旅游為例,其在今年上半年通過購買“長安寧-陜西金地置業信托貸款單一資金信托”賺取了約129.83萬元的投資利潤,而這筆理財收益對于上半年預虧450萬元~650萬元的西安旅游的意義不言而喻。
“其實上市公司參與理財多寡,也能夠窺出實體經濟興衰一斑。實體經濟好時,上市公司處于經濟周期,愿意投資擴張,而實體經濟較差時,公司向外擴張的意愿會大幅降低,則體現在不愿意投資而更愿意購買理財。從上市公司的購買理財本身的行為來看,由于銀行理財的周期有長有短,在募集項目沒有開動前,限時理財,也能夠提高收益,從這點來看,并不是壞事。”華南一家中型私募的負責人表示。
轉載自搜狐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