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已開始加大。
上周,在國務院召開經濟形勢專家與企業家座談會之后,央行周五出人意料地新作了一筆2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向市場釋放長期資金。要知道,當天還是省級城商行迎來第二次降準實施的日子。昨日,央行更是重啟了7天期逆回購操作,且4年多來首次下調利率,幅度為5個基點。
繼月初下調MLF利率之后,這是央行本月第二次下調政策利率,傳遞出的信號非常明確,就是要引導利率進一步下行??紤]到7天期逆回購利率是銀行間批發資金利率的參考基準,MLF利率則是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參照基準,這兩大政策利率先后下調,銀行體系資金來源端與資金運用端價格都會跟隨下行。市場普遍預計,LPR利率也會跟隨下行,而且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同時下調的概率很高。
在10月份經濟數據公布之后,市場就已經對政策放松有了預期。目前看,經濟短期下行的壓力有所加大,而從國內外環境看,制約政策放松空間的諸多條件有所改變。當前,除消費品價格指數(CPI)仍有上行壓力,對政策寬松幅度有所制約之外,其他多項指標均顯示貨幣政策應該適時有所調整。事實上,昨日央行下調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也是延續了下半年以來政策預調微調的主線。
這樣的調整,不應該被視為新一輪降息周期的開始。當前的政策寬松幅度,會一直持續到經濟企穩并出現反彈為止,這需要一段時間。但從過去兩年的經驗來看,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比較高,我們很難預判一段時間之后經濟運行的動能是改善還是惡化。這也決定了未來的政策基調仍然是相機而動。這正是央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強調“增強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精準把握好調控的度,加強預期引導,警惕通脹預期發散”的含義所在。
從以往的規律來看,貨幣政策適度放松之后,市場上各類資產價格的反彈預期難免會卷土重來。在當前內外環境不確定性高,經濟增長新舊動能還在轉換之時,平衡好“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之間的關系殊不容易,相關配套政策也應適時跟進。
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