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而來的是什么,都是自己需要承擔的后果。
如何培養一個自我負責的孩子呢?首先就是要遵循“當事人原則”。簡單來講就是理清任務的當事人是誰,無論是學習還是健康,個人成長還是未來發展,孩子都必須充分接受他是這些事情的當事人。
的確,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需要我們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但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的時候,就需要慢慢培養自我負責的能力了。很多時候家長迫于時間壓力會忍不住代替孩子來解決問題,孩子從不情愿到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照顧的便利就是問題的根源。
因此,第一步:通過責任轉換法,把責任交給孩子,并且信任他們的能力。我們做事情通常背后都有自我的心理動機,這個動機可能是外部動機也可能是內部動機。我們以寫作業磨蹭為例,來看看如何發現孩子的動機,并利用內驅力進行責任轉換。
當看到孩子作業寫得慢,一直磨蹭的時候,最著急的莫過于陪讀的父母。好,這時候我們先停下來看一看,做作業慢這個事情深受困擾的人是誰,沒錯,是家長。而反觀孩子可能甚至還在享受作業磨蹭帶來的福利:這么晚了,我只需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可以理直氣壯不用完成家庭額外的作業了。
所以想要孩子快速完成作業在這個時候只是我們家長的需求。那么我們就要變身為孩子來想想看,我有沒有什么理由必須要早點寫完作業呢?這樣做我能有什么好處。把可能的好處列出來,找到孩子的需求,并且讓他享受主動選擇帶來的好處,強化他主動選擇的意愿。比如,孩子早點完成作業可以換取玩耍的時間,那么是否可以嘗試讓孩子拿到這個好處。在這第一步,我們完成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上的轉變。這可以讓孩子收獲掌控感同時也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情感體驗。
講一百遍道理,不如讓孩子承擔一次后果
養育自我負責的孩子第二步: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這稱之為:自然懲罰法。就是當孩子出現過失的時候,父母不主動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失帶來的后果。
想想在孩子不配合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反應模式是什么:生氣、冷落、還是講道理。這些反應模式會在多大程度上管用呢?講一百遍道理,不如讓孩子承擔一次后果。在這里我們需要區分“自然后果懲罰”和“消極后果懲罰”兩種方式。比如:擔心孩子被熱水燙傷,在提醒的基礎上,孩子還是因為好奇被熱水燙到就是自然后果懲罰,而家長把孩子的手放到熱蒸汽上體驗就是消極后果懲罰,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恐懼,不可取。
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主要是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的情感體驗,并不是為了打擊孩子或者真的懲罰孩子。比如孩子不想寫作業,我們能用的方法都試過了,可孩子還是不愿意寫,那就允許孩子帶著未完成的作業到校。如果擔心老師的處理方式,可事先和老師溝通,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不寫作業的麻煩且不傷害他的自尊心。
這里非常重要的是自然懲罰之后的后續溝通。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自然是一種不舒適的體驗,那么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共情式溝通的技巧了。
與孩子共情式溝通,同時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第三步,共情式溝通,簡而言之就是穿著孩子的鞋走孩子的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共情式溝通分為三步:
第一步:個人覺察與反思。家長是否習慣于運用一些評價式的語言,如果是,請停下來,點起紅燈,讓自己休整一下,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
第二步:客觀描述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重點是不加個人經驗和猜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類似于美術上的白描。比如:孩子坐在電腦前面。你看到的事實就是孩子在電腦前面坐著。
第三步:承認孩子的主觀感受。當孩子的難受、委屈、痛苦、掙扎等情緒被看見了,他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好受一點,這時候大腦的執行功能、認知功能就可以良好地啟動了。他們就可以生發出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成為一個自我負責的孩子。
最后,培養自我負責的孩子也要通過對自己負責來形成榜樣示范。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還需要做的是對自己的接納,孩子終究會擁有我們追不上的人生,即使會失望、不理解,難以接受,但是帶著這種感受去欣賞,同時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好好吃飯,堅持鍛煉,學習不止。